上海的马路牙子边,挤满了午睡的新中产

zzc756a

时间 2024年6月22日 预览 8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1A0ATZR00

2024-06-22 07:21·新周刊·发布于广东

作者 | 牧羊
编辑 | 曾宝气
题图 | 视觉中国
2024年了,“人就是要待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这句话,想来大家已经说腻了。
只是,当其他城市还在费劲寻找实践“公园20分钟理论”地点的时候,上海的年轻人已经在马路牙子边实现了“花园自由”。
区别于印象中整齐划一的灌木丛或稀疏的行道树,上海的绿化带直接对标街头花展——春天种上娇艳的虞美人、郁金香,夏天被怒放的蓝紫色绣球花占领,秋天有“落叶不扫”的金黄街道,冬天的花箱里,上百元一支、红艳艳的北美冬青招摇惹眼。
上海路边的绿化堪比一座座小花园。(图/视觉中国)
只要镜头拉得够近,试问谁还分得清这是寻常街道还是法国的莫奈花园?
然而供游客打卡不是绿化带长得姹紫嫣红的目的,温暖每个格子间的打工人,才是它们存在的终极奥义。
早晨通勤路上,就着微凉的露水走“花路”;徐汇区的人体工学草坪火了,甚至被带着餐盒WildEat的年轻人躺到斑秃;下班后,还能捧着电脑在街心公园里散散班味。??
2024年6月16日,上海徐汇滨江网红人体工学阶梯草坪突然“斑秃”,已进入分段养护中。(图/视觉中国)
而对资深沪漂来说,最顶级的松弛感莫过于在看到外地游客惊艳于路边的郁金香和无尽夏时,像本地人一样云淡风轻地说出一句:“说不定明天就换成别的花啦!”
上海的绿化带,卷成户外花园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绿化带的意义还停留在吸收汽车尾气、增加树荫。而不声不响地把绿化带种成一座座户外花园,是上海最深层次的“精致感”。
其他城市里装点性的月季、杜鹃“花带”,在上海数量直接翻倍,成为路边的花墙;花店里几块钱一支的鼠尾草、康乃馨、郁金香都是上海绿化带的常客,随随便便就种满一片。?
走在繁花似锦的上海街头的每一秒钟,能否按捺住蠢蠢欲动的小手,已然成为路人公共素质高低的一大衡量标准。
光是花卉种类繁多也算不得什么,能结合花卉的习性和不同马路的气质,将各色花卉融合成为一个个季节限定的精致景观,才是上海绿化带的过人之处。
上海外滩的网红郁金香。(图/图虫创意)
比如,在北京西路沿线,考虑到周边的静安雕塑公园和建筑风貌,花箱设计要结合雕塑元素,用鲜艳的绣球搭配轮廓明显的亮片女贞;在南京西路沿线,色彩配置更讲求高雅时尚,需紧跟国际时尚潮流。
外地游客到上海旅行,没和外滩的郁金香合过影,都不算领略过上海的小资情调。人们甚至无需费心搜寻时装周里流行的“薄荷曼波”元素,路边如同开了ins风滤镜的绿化带就是最好的时尚单品。
上海城市绿化园艺道路。(图/视觉中国)
至于本地人,也早已习惯把楼下绿化带的种植当成自己的养花模板。毕竟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娇贵的海棠花在自家的阳台上养不过3天,但绿化带里风吹日晒的它们还能每天精神抖擞。
虽然说上海生活久了,容易对街头的花团锦簇不以为然,但其实花卉作为绿化景观被种上街头,在上海不过十来年。
2008年,“上海工匠”、城市园艺师朱道义与团队第一次在南京西路尝试花卉种植,他们拆掉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铁护栏,在花箱里种上好看的杜鹃、红掌等,成为了上海最早的街面景观花艺。
“原来都是养在室内的花,现在大面积养在街面,走过路过的老百姓都觉得挺新鲜。”朱道义在接受采访时回忆。
2024年5月8日,上海公园的园林工人在修剪丰富多彩的草本花卉。(图/视觉中国)
此后,上海越来越多的街区开始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一些重要街区借鉴了南京西路的做法,打造了形态各异的景观花艺。
只是,当外地人还在享受绿化带来的精神充能时,阿拉上海宁对此的认识也已经next level了。“现在每年上海都会对口帮扶云南,采购花卉,云南赚钱,上海‘扮靓’。”一位上海土著如是说,“看见高架桥上都是满满的鲜花,堵车的时候也没脾气啦。”
学会放松,是沪漂的第一课
如果说,花繁叶茂的绿化带是为游客和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锦上添花,那么对沪漂来说,绿化带就是给需要快速驱散“班味”的打工人雪中送炭。
只需往公司附近的绿化草坪上一躺,鼻尖就会萦绕着微微湿润的青草和泥土气息,习惯了空调气息的打工人最缺乏这种贴近自然的滋养。若是太阳能透过头顶的绿茵恰到好处地照在身侧,被强行抑制的困意分分钟席卷而来。
人体工学草坪“长”满了横七竖八的打工人,在诺诺看来一点也不意外。起初,沪漂半年的诺诺被同事邀请到公司附近的绿化带午休时,简直是装备齐全:身穿防晒衣,手持遮阳伞,包里还要背着防潮垫。
当她以为即将抵达精致生活的“战场”时,反倒感受到自己的不合时宜。“我在户外最大的妥协就是把鞋脱掉,但平日里看着文文静静的同事直接就躺到草坪上了。”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