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庆中考数学难度大?专家解析来了

zz7eeae

时间 2024年6月14日 预览 10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9969576060207657/

原创 2024-06-13 20:52·华龙网

华龙网讯(记者 梁浩楠)6月13日下午,2024年重庆中考第二天结束,当天考试科目为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有何特点?难度如何?来看相关专家和一线学科教师对这三门学科的试题解析。

数学试题:

适当调整部分试题难度

更好体现学科的区分度

本次数学试题保持相对稳定,适当调整考点,增大学科区分度,考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数学核心课程内容及蕴含的基本思想。各板块内容所占百分比与教材安排的课时比例基本一致。每种题型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次分明。

试题注重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避免单纯记忆、机械化训练的内容。全套试卷中,选择题、压轴题、尺规作图题( 作图+填空 )、动态函数问题(作图+计算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计算+方案选择) 等均是典型的结合教学实情的原创试题。

在重庆一中寄宿学校数学教师白薇看来,今年试题注重基础,同时考察学生能力,是一套很有区分度的试题,与以往中考试题相比,考查的知识点发生了变化,如第17题变成了考察圆中的计算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最后两个大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能力、几何思维能力,本就属于拉差距的题目。

另外,第23题很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本身写解析式就要考虑相似式,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得到的是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而平时学生训练画直线比较多。“因为以往的中考都是这么考,所以我们就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复习,或许复习就不够全面。”白薇说。

白薇表示,今年的这一变化更有力地说明了中考试题应当是多变的、多元的,也会为初一初二的教学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导向。教学绝对不能孤注一掷,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以及绝对参考,一切都在合理的变化当中。

道德与法治试题:

没有偏题、怪题、超标题

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鲜明

2024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没有偏题、怪题、超标题,稳中有进,难度适中。

当天,重庆市九十五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徐洪燕做完试题后表示,试题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含在生活、时代主题之中,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征鲜明,学科特色凸显。

如第1题“带父母去旅行”,第2题情绪管理,第7题台北市的“同名路”,第13 (1)题中国外交部对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的驳斥等,弘扬爱国、敬业、友善;第5、6题“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第12题“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快灵”护航“大民生”等,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9题发展特色“观鸟经济”,第13 (2)题根据碳足迹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提建议等,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整套试题突出政治性,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第10题,阐述治国理政、大国外交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第12题,“小切口”立法彰显时代法治“大文章”,关注地方“小切口”立法,引导考生感受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树立法治观念,提高参与法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试题精心选取有重庆鲜明特色的素材。如第3题,展示了重庆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力量,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展现重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良好效果。

历史试题:

无偏题、怪题

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

历史试题无偏题、怪题,难度符合两考合一要求、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试题杜绝了直接考查知识记忆的现象,运用多种形式的图文材料创设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过程、历史思维品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精选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以历史的视角,引导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政策、举措的理解。如第16题,以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条件与影响立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通过商鞅变法、我国新时代加快创新发展重大举措的相关材料,融学习情境与社会情境于一体,从历史视角引导学生审视生产力发展与时代变革的互动关系等。

试题设置方面,无偏题、怪题,难度符合两考合一要求、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立足商鞅变法古代文化成就、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工业革命等主干知识布局试题,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试题在保持2023年的题型和题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了试卷情境材料的阅读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时间。

“这对于学生来说,腾出了大量的时间,能让学生在认真理解了题目情景和问题指向后,去认真结合史实思考分析,并且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理有据地探究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重庆市字水中学历史教师徐敏说。

更重要的是,徐敏认为,今年历史试题非常明显地杜绝了直接考查知识记忆的现象,死背历史知识在现在的中考考试中是不切实际的。学生需要通过了解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历史脉络后,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试题中的情景、图文材料,探究和解决学习问题和试题问题。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